优质的公厕和服务是群众的基本需求,也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明程度。今年,冷水滩区把公厕改造作为创造文明、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小处着眼,从实际出发,掀起了环保厕所全覆盖的热潮,高价值的优质公厕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让群众感到“方便”,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就像我们带孩子一样,有时候我们把孩子放在里面,有母婴控制台,有安全带。让孩子坐或躺在上面比较安全。成年人上厕所比较方便。不用担心孩子。摔跤还是输。”居民杨女士告诉笔者。
“我们对环保公厕进行了人性化改造,并将其建成城市窗户,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幸福指数。我也呼吁广大市民爱护公共设施,共同维护我们城市的整体形象。”冷水滩环保局公厕管理科科长周华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人民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关心的事情出发,从满足人民的事情出发,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如何让人们不再为上厕所发愁,冷水滩区在这个“小事”上写了一篇很棒的民生文章。
据了解,全区所有乡镇规划建设化粪池13000个,已建成3127个;计划新建110个农村公厕,其中已建成约40个。目前市区新建公厕100座,其中二级以上公厕66座。今年投资450多万元新建13个二级公厕,改造5个二级公厕。与此同时,该区提高了城市公共厕所的管理标准,并严格执行维护、清洁、消毒和除臭系统,清洁达到人、岗位、责任、卫生标准达到“四无四净”,即无尿碱、无蜘蛛网、无恶臭、无蛆、地面清洁、墙面清洁、便池清洁、厕所四周净、公厕标志达标。为了方便大众,今年大部分公厕都纳入了百度地图导航。
下一步,冷水滩区将继续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加强科学管理,改造升级旧厕所,提高公共设施服务质量。新一批二级以上公共厕所将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有机结合,照明和美化将得到加强。建设景观公厕,打造一街一景。同时,针对民生短板,解决民生难题,不断加强城乡环卫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景区移动厕所提供的便利
移动厕所是指可以整体移动,设置在有固定或临时需求的场所或场所,为公众和客户提供厕所服务的设施。整体式移动厕所适用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场合对厕所的临时和阶段性需求,如建筑工地、造船泊位等工作场所。为了减少工人通勤到固定厕所的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在泊位和施工现场设置移动厕所;大规模的大量观众对厕所的临时需求,如集会、体育赛事等。
由于城市公厕数量和布局不足,政府在固定公厕建设相对困难的地区布置了移动公厕,以弥补公厕供应不足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根据城市公共厕所少,市民上厕所难的现实,临街单位内部公共厕所开放应成为常态,并形成制度。就济南的开放式公厕而言,只有文明办、环卫局等部门联合发文,这只是宣传,不是强制。这样很容易出问题。它只是一个宣传或纸质的官方文件,而不是权威。部门的大力参与显然很难奏效,事情也不容易做好。如果只是因为紧急原因,紧急状态解除后,可能会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使得这个规定流于形式,最终被搁置。
由于公厕也是政府机构出资,可以纳入公共资源,让更多市民受益。有鉴于此,建议,一是最好由政府牵头在单位内开放公厕,出台统一政策,甚至提请人大审议形成法规,使“内部厕所”的开放规范化、制度化,对拒不开放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制裁和处罚。针对单位开设公厕给部分单位管理带来不便的实际问题,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奖励;第二,临街单位应在门口悬挂醒目的标志,方便公众识别和寻找公厕;第三,为国外厕所用户简化手续,避免戒备森严,让人“不耐烦”。
借助长效机制,对外开放“内部厕所”成为城市管理中的常态,也是政府为民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不仅在举办大型活动的城市,在普通城市,单位的“内部厕所”都是可以打开的。当市民急需时,上一次厕所会成为人们的新期待。